Galleria Continua
北京
圣吉米那诺
穆琳
哈瓦那
罗马
圣保罗
巴黎
迪拜

庄辉于1963年生于甘肃省玉门县。他在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并开始在洛阳自学绘画。1979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洛阳第一国营拖拉机械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在那期间,他通过游历走访四方,亲身经历了第一手有关正在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中的多种面状。1992年,庄辉组织完成了第一次也是重大的公共艺术活动《为人民服务》。1995年,庄辉在他所在的地区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根源的探究,最初是作品《一个和三十个》以及最有名的那组容纳了近百人自画像的系列照片,包括了军营部队、农庄,亦或医院等全部工作部门。庄辉也不断延伸拓展着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检验,并转向有关社会政治问题的更大层面,譬如作品《东经109.88,北纬31.09》,还有他关于纪录自身随性而非常规生活的摄影作品《十年》。2000年后,庄辉继续创作一系列雕塑、装置,例如作品《茶山镇》与《带钢车间》,来影射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良面。2006年,庄辉开始同旦儿合作,一起发起了包括“玉门计划”在内数个艺术项目;作品玉门是他们在家乡当地开设了一个照相馆,由此创作了在一个衰退城市中居民的社会肖像。庄辉开始定期走访祁连山脉,并于2014年基于他与当地景观所发生的关联开始创作新作,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长期项目。

《祁连山系-11》

2015年

彩色喷墨打印

88 x 110 cm(30幅)

版本:3 + 1AP

2011年,庄辉首度走进了祁连山,且多次游历于此直到他个人与风景形成某种关系使得不同的艺术观点得以表达。“庄辉•祁连山系”仅是艺术家实现关于山水风景的长期艺术计划的第一步。通过四年对祁连山地区的观察与体验,庄辉逐渐与这片在文化上哺育他,并在他的意识中沉睡多年的土地建立起了某种个人关系。过往作品的多样性往往让人忽略了他的几乎所有创作背后都有一种自传元素在驱动。此次调用童年所见的山水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他个人的社会经历与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之间搭建自然的通道,或者将他的集体存在转化为某种更为私人,更为持久的东西。《祁连山系-11》是艺术家想要用速写的方式来处理自己拍摄的很多山头,呈现出一些手感。这种手感通过电脑来处理。颜色也比较单纯,简单鲜亮的背景色,是庄辉在祁连山时感受到的天气的气氛。有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层次变化,就是一块很平的颜色,像一个山的底色。有时候在高原上看山看落日,会觉得底色就是一片红色,这种强烈的视觉影响导致了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这样处理这些山头。

《祁连山系-16》

2016年

彩色绘画

77 x 107 cm(5幅)

77 x 214 cm(2幅)

独版

在这一组《祁连山系-16》绘画中,庄辉借用山上喇嘛寺庙的壁画,画中人与山相生,如同植物从山中生长出来,既在群山中嬉戏又困于其间,作品被显示器尺寸的画面分割成多个片段,所以作品又有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意味。将庄辉的创作视为一种向古代文人的模仿是不对的,因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庄辉的创作并未走向任何传统文人脉络当中。壁画的展示图像来源于宗教化的神学典故,但庄辉显然将其转换为了他对现代化人与人造景观之间的隐喻。而这种困境并非是存在于遥远的祁连山的内部空间,而是庄辉利用了祁连山自然的视觉力量来比附今天现代人身处于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中内在自由的禁锢。

《木工师傅的边角料》

2009年

树脂、丙烯

尺寸可变

独版

《木工师傅的边角料》以营造一种废墟气质的场景来面对时代的功利和盲目,木料的被有目的性切割之后留下的残余,意味着对整体生命的忽视或狭隘。

《祁连山系-04》

2014年

单路视频(彩色、无声)

10分23秒

版本:5 + 1AP

“祁连山系”中的两件影像作品《祁连山系-04》和《祁连山系-15》记录了在山间假装绘画的行为。庄辉在视频中投入表演,用真实的颜料和画具呈现艺术家平日里风景绘画的过程,大约十多分钟。